查看原文
其他

讲演纪要 | 翟学伟:西方人追求爱情,中国人讲究姻缘

翟学伟 群学书院 2020-10-20



2020年5月20日,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翟学伟老师在福州大学2020年社会学空中讲堂发表了题为《爱情与姻缘——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的线上演讲。从关系向度理论的角度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婚姻与爱情的关系的不同在文化比较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总体而言,所谓爱情婚姻是指由个体的自主性与彼此的吸引力所建立的夫妻关系,所谓缘分婚姻是指由外在的天然性所构成的般配而建立的夫妻关系。
本文为演讲实录,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胡欣仪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作者同名论文,参阅《翟学伟 | 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


往期讲演回顾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甘满堂:当代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与瘟神信仰记忆张静:研究性思维的逻辑林胜:跨国主义视野下的跨国商会研究




爱情与姻缘

讲演 | 翟学伟

整理 | 胡欣仪



我一直想要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西方社会中的人走向了爱情,而中国社会的人走向了姻缘?提供一个解释社会现象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其内在包含了哪些内容的理论框架。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疑惑



为了有效地进入这个话题,我们先来思考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上述问题大多未能触及或有效地解释。尤为重要的是,回应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文化方面的考虑。

 



我们如何做文化比较研究



从上述的疑问中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来做文化比较,做文化比较是否有意义。


在全球化和中西文化融合的今天,讨论文化差异的难度已骤然增大。我在此依然持文化比较的立场。在很多领域,人们虽然享有共同的价值系统,比如大凡现代文明社会都倡导遵纪守法,可论及某些特殊成员不守法时社会该如何处置时,文化问题就会出现。每个社会都希望家庭美满、夫妻恩爱,但文化比较的地方却在于当夫妻关系恶化时彼此如何相待或社会如何评判。所以,所谓文化问题的凸显很多情况下恰是反向上的,尤其当我们看不清文化差异甚至希望摈弃文化差异时,会在反向的思考中发现文化。


还需要说明的是,文化比较是用来寻求线索和模式的,模式建立后,也不应当作区域性实践或者地区分割性的结论来看待,更不必做标签化的处理。现实中的人们对婚姻问题的处置虽千奇百怪,但研究亲密关系模式或婚姻模式就好比讨论菜系,个人胃口不同,可菜系还在。我想讨论的差异显然不是食客的口味,而是不同菜系各自做法。


婚姻关系的男女结合一定具有其生物、生理和社会上的共同要素。但即使婚姻存在许多共同的要素,不同人对这些共同要素的排序也会有差异。难道这些要素的排序没有观念差异可寻?这就是今天我们想讨论的文化因素。



几个问题的澄清



在我进入理论说明之前,我首先要说明今天的演讲不是从传统婚姻与家庭的角度进入讨论,因为考虑到如今社会性别关系的复杂性,我要从亲密关系进入讨论。其次,我与家庭社会学学者不同的是,我要从关系向度进入对亲密关系的研究。



关系向度理论的提出



图 1


那么说明是关系向度呢?我认为人与人的生活大体可以在两个维度上进行分类,一是时间维度,一是空间维度。


如图1所示,时间性划分是指交往者所预期的彼此交往时间上的短程或长程,这里是从人的认知角度来理解。而空间性是指交往者所预期的彼此关系的稳定状态。所谓稳定状态,其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一个人一生中的流动性,由此引申为个体在交往中的选择性机遇。如果个体的选择性增大,那么其稳定度就低;如果选择性不大,其稳定度就高。


图1中单箭头的指向可以看出,人类建构关系的两个关键起点是“松散关系”与“固定关系”,而它们也都可以进入约定关系与友爱关系。首先,松散关系假定社会个体具有独立性,其自身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个体可以自我决定或者改变他同任何其他人的交往,而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源于社会从价值和制度上赋予了个人自由的权利。松散关系也可以走向约定关系,在约定关系层面在一定时间内成为某个群体的成员,其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时间性被定义了,隐含了“组织化”的含义。


相对来说,“友谊关系”的时间是没有定时的。而所谓固定关系,指的是社会总是倾向于按照血缘、地缘以及相应的价值信念和规范将一些人捆绑在一起。处于“固定关系”的人“自我”会很弱,个体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和目的,几乎都无法挣脱这样的联系。但是处于“松散关系”或者“固定关系”的人走向其他关系会受到其文化模式的影响。



爱情的普遍性与亲密关系的文化性



从人的生理(青春期)和感情(激情)的角度来讲,爱情是人类社会与各个民族都有的现象,从各个社会文化中的诗歌与民歌就可以看出爱情的普遍性。我们研究婚姻模式,不只是讨论其中是否有爱情的存在,还要讨论为何不能私定终身,或者该模式的运作方式是什么。



婚姻在关系向度中的位置


 

关系向度的建立可以很好地区分人类社会中不同交往类型以及各自所面临的交往问题。系向度理论还能解释婚姻关系吗? 答案是可以,只要我们把婚姻关系放入各向度的中心位置,就可以发现此种关系的实质,这体现了婚姻的张力是强大的。


 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婚姻关系所走过的历程应该是把两个原先不相识的独立个体用契约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在友爱的基础上成为一家人。这样看来,婚姻似乎在各向度中画了一个圈,兼顾了所有向度的特点。如果男女双方最终将婚姻进行到底,那等于说他们最终实现了彼此的固定关系; 如果男女双方没有将婚姻进行到底,那等于说他们最终回到了松散关系。


但是今天我们要更进一步,不仅仅讲婚姻而且要讲文化。当婚姻兼具四种关系向度的特征时,是否可以止步于婚姻具有跨文化的现代文明共性这样的结论呢? 对于这一问题,需要对婚姻模式做一次比较。



亲密关系的文化偏重


 

我们知道婚姻模式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存在时代差异。作为社会学研究,本研究所要限定的时代性是指延续至今并对今日婚姻产生影响的时段。这个时段大约有九百年左右。它们分别主导着中西方婚姻的各自特点,而中国这边原有的婚姻则因受新文化运动,开始引入西方婚姻观念。追溯各自这段传统,原本的中国婚姻偏重“ 姻缘”,而西方偏重“爱情”。爱情在西方的含义中具有“浪漫”的意味,这是西方爱情的一个传统,在民国伊始传入中国。




爱情与姻缘的特征比较



对中国人而言,男女相识相遇更多地同“缘”的观念相关联。人们发生了吸引、相爱,中国式的回答也不指向爱情的力量,而归结为“缘分”,即一种外在性的关系表达。缘分的含义并不与爱情的意思相悖,只是对爱情发生有一种中国式追问,即为什么他们俩会相爱? 西式的回答是源自其内心的冲动和自我感知,而中式的回答是他们俩有缘分; 反之,面对无以成对的男女,西式回答是他俩不相爱,而中式的回答是他们没缘分。又或者问的是原本一对恩爱夫妻为何没有善始善终,西式的回答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没了,而中式回答是他俩的缘分尽了。


“缘分”作为一种构词,还有其内部的构造,或者说,“缘分天注定”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其中还有“分”的作用。“分”有“天道酬勤”的意思,说明人自身的作为或者谋划能力,这点将为男女各方的努力以及“媒”的运作留出空间。缘分的解释框架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一再强调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的婚姻本身也被说成“婚配”,婚姻行为亦叫“许配”,而 真成了一对则叫“配偶”,由此还演化出“元配”等概念。其间尤为理想的表达是“天作之合”,“佳偶天成”,“金童玉女”,“郎才女貌”等。婚姻中的“配”既有命理上的意味,也有自身及家庭条件相当的含义。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有如此高比例的征婚行为。因为征婚主要是谈条件,这在配的意义上是完全可行的,但在爱情上则很难做到。即使中国和西方文化中均有征婚,但内涵却有所不同。西方男女的婚姻无论如何结识,仍偏重交际的感受。而中国意味的“配”更多地指外在性的或条件上的合适。


通过上述讨论,总体而言,所谓爱情婚姻是指由个体的自主性与彼此的吸引力所建立的夫妻关系,所谓缘分婚姻是指由外在的天然性所构成的般配而建立的夫妻关系。




现实意义



最后,我认为讨论这样一个理论模型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理解现在社会以及我们自身的感情,并影响我们的认知、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我们现在所说的爱情重视的是它的内在性,也就是爱情来自于个人的内在性驱力。而由缘分所实现的亲密性虽然对个体内在性并不排斥,但始终要加以抑制。其内涵是外在性的,即它将人们所发生的亲密遭遇交由其外部因素(命理、父母、媒人等)去处理。或者说,人自身的婚恋遭遇和质量不需要做内归因,而应做外归因。


婚姻的内归因和外归因会带来不同的认知模式。婚姻的内归因会导致处于爱恋中的人对自己有要求,并不断检讨自己有哪些做的不好的地方,也会因为过失或者对方的不满请求对方原谅。平时他或她则不断调整自我,或者在生活中制造惊喜,浪漫的场景等等,即使有时这样的举.动让人疲惫不堪,不得已而为之,甚至以失败而告终。西方人的爱情婚姻是做加法;而中国人姻缘婚姻则是做减法。前者的动力来自激情、冒险与爱欲,其中蕴藏的是个体的内在体验; 而后者则来自对生活安逸的追求,其中蕴藏的是“终生平静”。


从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上看。爱情婚姻有高度的内在性和紧张性,由此带来了婚姻质量的提升,但也很容易导致离婚率的提升;而缘分婚姻则有明显的外在性和松懈感,由此引出了夫妻双方的平淡、安定与闲适。前者具有高风险性,后者具有高稳定性。前者需要展示个人的交际能力和个人魅力,后者需要借助双方外在条件的匹配。于是,前者内含浪漫体验,后者讲究相依为命。且当一桩婚姻面临解体时,不同婚姻模式下的人们为解决问题所持的态度与方法也有所不同。


今天就是从关系向度的理论对于中西方的爱情与婚姻关系做了一个比较。演讲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THE END



扫码即可购买





讲演更多主题敬请关注


梁漱溟纪念特别讲演 《金陵刻经处》新书分享会 | 《谢辰生口述》新书分享会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千古聚讼《兰亭序》| 对话舒国治 | 对话叶兆言 | 周文重大使讲演 | 五作家文学冷餐会 博物馆史对话 | 晚年柳诒徵 | 程章灿谈胡小石 | 民国知识人 王笛《袍哥》新书分享会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婚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叶圣陶孙女回忆姑苏叶氏文学世家 | 孙中兴谈爱情 | 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社会心理学会云南暑期班 杨国枢先生追思会 | 郑小悠:年羹尧之死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高欢藏品展特别活动 | 魏定熙《权力源自地位》新书对话会 | 2018共读南京之《南京城市史》中国首部书店话剧 | 四姝昆曲雅集 | 徐新对话刘成 |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琦教授品读百年越南 福克《两性》新书分享会 | 社会学十位长江学者聚首贵阳 |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之美系列讲演 | 谷岳南京分享会 | 谢宇教授系列讲演 | 对话: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精神 | 周志文《论语讲析》新书分享会 | “双十一”消费魔咒特别论坛 | 王阳明逝世490周年特别论坛 | 茶叶:中国与世界 | 大学教授对话著名作家:中小学作文改怎么写? | 文学名刊主编南京见面会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五十讲》| 青年作家费滢《东课楼经变》新书分享会 | 仰之弥高:20世纪中国画八大家特展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傩舞阵头与瘟神信仰记忆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张静:研究性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书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